日期:2025-07-13 09:42:04
图片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村姑陈
《1》
“夏天别再乱喝茶了!”
看到这样的视频标题,忍不住点进去一探究竟——怎样才算“乱喝茶”?
视频里的博主,一脸信誓旦旦:“夏天喝绿茶!冬天才喝红......”
没等他说完,先一步退出了。
又是老掉牙的理论,冬红夏绿,和其他声称“红茶没有回甘”的视频一样,无聊透顶。
图片
网络上的茶知识科普视频数不胜数,受流量青睐的,却总是这些老生常谈的浅见。
还没有村姑陈后台的茶友留言有意思。
分享一条留言:“家里的好几款红茶,每回用沸水泡,泡出来都是酸的,是不是应该用温水泡?”
对此,茶友们怎么看?
这位茶友,知道水温会影响茶汤风味,却不知道红茶发酸的根本原因,其实与水温无关。
图片
《2》
沸水冲泡会发酸的红茶,用温水冲泡的确能减弱酸味,但治标不治本。
这是因为,水温的高与低,只能决定茶内质释放的深与浅。
茶叶中的各种物质,不论好坏,都需要一定的刺激才能释出。
泡茶时,冲泡的温度就是外界对它们的“刺激”。
于好茶而言,温度高,茶叶释放出的内质充分,香气就馥郁、滋味就饱满。
但对品质有缺陷的茶来说,它们体内生出的酸味、怪味也会一并释放到汤水中。
图片
用沸水泡茶,泡出来的茶味发酸,恰恰说明茶叶的品质有问题。
水温不高时,茶内质受到的刺激不大,释放的速度减弱,连带着那些怪味也不会被释放到茶汤中。
这点原理,在冷泡茶身上也能印证。
用冷水泡出来的茶汤,怎么喝都只有轻轻柔柔的甜味,香气层次不丰富,也感受不到茶汤的浆感。
刻意降低水温冲泡,虽然能掩盖茶汤的缺陷,但始终是自欺欺人,喝到肚子里的仍是劣质茶。
图片
《3》
用沸水能泡出酸味的红茶,茶友们就别想着补救了。
红茶本身不含有任何酸味物质,出现酸味,只能说明茶叶变质了。
红茶发酸,问题大概率出在工艺上。
茶青鲜叶采摘下来,都要先经历萎凋这一步骤。
标准的摊晾,必须是薄摊薄晾,将茶青薄薄地摊在水筛上,不能堆积在一起。
如果没有完全摊开,或是摊得不够及时,茶青就会被闷到。
潮湿闷热的环境,会加重茶叶的发酵程度,导致酸味物质的产生。
图片
另外,虽然红茶是全发酵茶,但若在发酵过程中操作不当,也有可能生出酸味。
红茶发酵的温度、湿度都需要专业的制茶师来把控,稍有不慎,就会产生不合常理的酸味。
这种酸味的产生是不可逆的,用任何手段都无法完全消除。
当然,也别忽视了后期仓储对茶叶品质的影响。
储存时没有做好密封,水汽入侵茶叶内部,导致茶叶的含水量增加,也会生出一系列怪味。
酸味、杂味、异味的出现,代表茶叶品质的劣变。
这些怪味茶里,极可能含有霉菌、细菌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,直接丢弃是最好的选择。
图片
《4》
茶友手上的好几款红茶都发酸,要么是没有买到品质好的,要么是存放出了问题。
买茶不一定要买贵,但至少要买品质有保障的。
市面上那些几十块钱一大包,还包邮的茶叶,说实话,几乎没有好茶。
这些廉价茶叶,基本都是原料粗老劣质的边角料,为了节约成本,工艺极其粗糙。
或是茶掌柜存坏了的烂茶,舍不得丢,想挽回些损失,就再加工后拿出来甩卖。
“低价”永远是最有吸引力的营销套路,不少茶友都栽过跟头。
买茶前,应该先了解好每款红茶的大致价位,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入手。
如今,红茶的制茶工艺成熟、种类多、产量大、受众广,亲民的价格也能买到品质不错的茶叶。
但正山小种、金骏眉一类产自桐木核心产区的红茶,茶友们还是尽早打消低价捡漏的念头。
7-8万颗芽头才能制出一斤成茶的金骏眉,斤价上万才是常态,那些几十块、几百块一斤的金骏眉,可以断定是假货。
图片
既然花了钱,肯定要买物有所值、物超所值的东西,花钱买价不符实的劣质茶,倒不如把这些钱都省下来。
另外,茶叶买回家,就妥善存好,以防变质。
如果给多款茶叶,都用了不恰当的存茶方法,茶叶全部变质发酸不是没有可能。
茶叶的吸附性极强,为了防止水汽与异味入侵,密封包装至关重要。
常温、干燥、无异味的环境,则是存茶的基本。
一些特定茶类,如绿茶、黄茶,必要时也可以放进冰箱低温存。
六大茶类的最佳赏味期都有差别,一般来说,红茶能存上两三年。
但为了保证最佳风味,还是建议尽快喝完。
如果自家茶叶买回来一切正常,存放一段时间品质却开始下滑,甚至出现异味,就该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存茶方法出了问题。
图片
《5》
想掩盖酸味,说明茶友们自己也明白,有酸味的茶不好喝。
既如此,不如早早放弃。
即便要追究红茶发酸的原因,也应该从茶叶本身下手。
究竟是出厂品质出错,还是后续仓储不当。
而不是通过调整冲泡的水温来掩盖不足。
好茶不怕开水烫,连沸水都不敢直面的茶,不是什么好茶。
茶友们切记,酸味本该与茶叶毫无瓜葛,那些声称温水泡红茶不酸、推崇“梅子香”老白茶的人,另有居心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